因新冠肺炎疫情推遲兩個多月后,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和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開幕。
今年全國兩會的召開無疑受到世界關注。在中國抗擊疫情已取得明顯成效,但世界范圍內疫情發展仍不容樂觀的情形下,“新冠肺炎疫情”也成為了兩會的熱議話題。
抗擊疫情給了我們哪些啟示?中醫藥戰“疫”又收獲了哪些經驗?針對這些問題,兩會的代表委員們暢談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中國需要什么樣的醫學
“實踐證明了中西醫協同發展這一醫學模式的生命力”
在此次抗擊疫情中,中西醫兩種力量的匯聚、攜手、結合,最終煉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西醫結合中國方案。中國在此次抗擊疫情中所取得的輝煌戰果,顯示出中西醫協同這一新醫學模式的活力和生命力。中國未來應發展什么樣的醫學?毫無疑問,這種新醫學模式獲得了兩會代表委員們的青睞。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共同分享了自己在抗疫一線的經驗:“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示要堅持中西醫結合,加快推廣行之有效的診療方案。大量病人治愈出院的事實充分證明,中醫藥早期介入、中西醫結合治療,對于提高新冠肺炎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具有顯著作用。中醫與西醫聯手打了一場漂亮的戰疫,再次證明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瑰寶,中西醫結合的構建給中國人民提供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醫療保健體系!
黃璐琦認為,西醫學和中醫學是兩個不同的醫學體系,它們對疾病的認識和診療方法,以及治療疾病的用藥原則都不相同。中醫是整體觀,講究系統思維、辨證施治;西醫遵循還原論思路,各有所長,各有側重。中西醫結合不是簡單的中醫加西醫、中藥加西藥,或是西醫檢查、中藥調理。在突發新發傳染病缺乏特效藥和疫苗的情況下, 運用中醫藥防治瘟疫的實踐經驗和技術方法,發揮中醫藥整體調節、提高免疫的作用,激發自身的抗病能力和康復能力,是一種有效的治療策略。
抗疫實踐證明,中西醫協同互補,不僅是全球抗疫的最佳醫學模式,也或將成為人類生命健康領域的最佳模式。但是這一醫學模式的發展還任重道遠。
“當前,中西醫結合的醫學模式、臨床架構、醫療主體尚不清晰;中西醫結合的臨床應用原則、特色優勢尚不明確,相應的診斷標準、療效評價、臨床路徑也未形成系統規范;仍存在政策不配套,現行醫師管理、藥品管理制度以西律中,中醫西化、中藥西管,不適應中醫藥特點和發展需要等問題!秉S璐琦說。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盧傳堅也表示,從目前的情況看,中西醫的發展是不均衡的:中醫類的醫療機構數量規模遠遠小于西醫類機構,中醫科學研究的科研投入明顯低于西醫科學研究,重大科研平臺中的中醫類平臺數量寥寥無幾,中醫藥類項目在科技成果獎勵競爭上也舉步維艱。最后,目前國家高層次人才體系中的中醫藥人才屈指可數,這些都是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要想中西醫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應該將中醫和西醫的發展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資金投入、硬件建設、政策引導、人才隊伍、科學研究等方面享受同等的待遇,有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機會,共同為維護群眾健康提供保障!北R傳堅說。
中國需要什么樣的醫學教育
“中西醫院校攜手探索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新途徑”
人才,是醫學發展的有生力量。要想發展中西醫協同發展的醫學模式,就必須擁有一批“能中會西”的醫學人才。中國的醫學教育,目前分為西醫院校和中醫院校兩類,但中醫院校的教育和西醫院校的教育相對割裂。
一個顯見的事實是,中醫院校的西醫課程一般在40%左右或更高,畢業的中醫生基本中西醫兼通,對西醫的包容度較高,中西醫結合在臨床上大都成為自覺。但在西醫院校,中醫學教學時數少、教學周期集中,且教學既無前導課預備知識又無后續課的聯系鞏固,故難學易忘現象較為普遍。不少西醫學生認為學習該門課程沒有多大意義,對日后的臨床工作幫助不大,抱著應付考試的心態聽課,力求老師少講少考,缺乏學習興趣和熱情。這對于中西醫協同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代表委員們認為,要改變這種現狀,中醫院校和西醫院校需要同步改革。
黃璐琦認為,中西醫院校應攜手探索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新途徑,按照中西醫結合人才成長規律,建立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探索將全日制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緊密結合,進行高等教育長學制、分段式、精英型培養改革,培養中醫藥經典理論扎實、臨床實踐豐富,西醫學與傳統知識兼備的中西醫結合高層次、復合型人才。
“目前中醫院校的教育是在不斷改進中的,取得了很多成績,但也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使得院校教育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在中醫教育方面,尤其需要關注的是如何使書本所教授的理論知識,能夠切實地應用到實際的診療中!北R傳堅說。
盧傳堅認為,醫學本身是一門以實踐操作為重的學科,中醫學也是如此,因此以前中醫教育傳承所采用的“師帶徒”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師父的言傳身教之下,徒弟能夠在一邊學習理論的過程中,一邊觀察老師的臨床診療。這里面有許多細節,例如問診的技巧、脈象的分辨等都是必須通過實踐加以學習和體會的,許多經典中醫理論也要通過實際應用及老師細致的講解方能有所感悟,這是在吃“大鍋飯”的課堂教育中所達不到的效果。因此,現代的中醫院校教育也需要吸收“師帶徒”模式的優點,發展跟師活動,讓學生分批跟師學習,一個老師一次所帶學生不宜多,以免分散精力,最好師生關系相對固定,門診的觀察和門診下的答疑相結合。對于參與帶徒的老師,不一定要求全是高級別的老專家,只要在中醫臨床上有一定水準和感悟的醫生都可納入,以便提供更多的跟師機會,展開更為廣泛的跟師學習。
盧傳堅還談到,中醫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對于中醫經典理論的教育。對于理論的傳授不能僅浮于表面,一定要與臨床應用相結合。同時,中醫不同流派的交匯與發展也是中醫學發展中非常關鍵的一環,發展傳承應該要從校園階段做起。因此,院校教育中應該要給予學生能夠接觸多個不同理論派別的機會,使得中醫流派傳承得以注入新鮮血液,這一點可以與跟師活動相結合,在廣大的中醫院校中加以推廣。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司富春表示,推進高等中醫藥教育的改革,在不斷完善現行中醫藥高等教育的同時,大膽嘗試師承教育、家傳相授等不同的教育教學模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探索當代中醫藥名家的成才路徑。
此外,還有一個現象值得重視,在中醫學教學中,普遍存在學生對中醫學理論體系認識和認同困難的問題。比如,由于學生已經接受了西醫理論,故在學習中醫學時常有先入為主的思想,習慣將中醫的“心”“腎”與西醫的“心”“腎”進行比較,對“心主神明、腎主納氣”等中醫臟腑功能感到不可思議、不能認同。
因此,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張其成建議,在西醫院校開展中醫學教育教學,首先要讓學生們了解中國哲學和中醫思維,而不是一上來就告訴他們“五臟六腑”。中醫學是建立在中國古代哲學基礎上的一門人體生命醫學,中國古代哲學注重天人合一、順應自然,是一種和諧共生的整體思維,不僅把人與外在自然、社會看成是和諧共生的整體,而且把人體內在的五臟六腑看成是和諧共生的整體。要告訴學生這種思維雖然產生在農耕社會,但并不落后,因為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并沒有改變。這樣學生自然就明白了中醫講的“心”“腎”和西醫的“心”“腎”不是一回事,中醫五臟六腑其實是與自然相互感應的五大功能系統。所以在課程設計上應該有一門中醫哲學課。
中國需要什么樣的應急醫療體系
“應加快構建中西醫結合的應急醫療體系”
雖然此次中醫藥在抗擊疫情中的貢獻被廣泛認可,但目前,仍有一些制約因素影響了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中醫藥作用的發揮。
盧傳堅認為,首先,未將中醫藥常規納入國家傳染病防治體系,國家疾控中心未設立中醫藥管理部門和中醫藥研究室,導致中醫藥未能夠常態化進入傳染病防控的流調、監測、決策、規劃、防治和研究全過程;在傳染病防控臨床體系中,全國所有的傳染病醫院幾乎都是西醫主導,沒有一家可以收治傳染病的中醫院和研究傳染病的中醫研究機構,疫情發生時中醫醫療機構只能以協作單位的方式參與部分臨床和研究工作,妨礙了中醫藥在防治新型傳染病方面的作用發揮和相關科學研究的開展;國家未建立中醫藥防疫研究體系,中醫應對突發傳染病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和實驗條件不完善,即使有確切有效的方藥也不能迅速開展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篩選研究;中醫藥系統在傳染病防治方面,缺乏更好的機制和預案,往往臨急上陣,準備不充分,力量分散,缺乏統一的科學決策機制;重視治療,不重視科學研究總結,雖然事實上發揮了作用,卻拿不出有說服力的科學材料讓社會各界信服和認可。
基于此,代表委員們紛紛表示,應當將中醫藥納入國家傳染病防治體系。
張伯禮表示,從制度上、從體制上、從機制上,如果能夠把中醫藥融入到傳染病的防治體系當中,融入到整個重大疾病救治體系當中,我們的工作會更主動。
黃璐琦也表示,當前,境外疫情擴散蔓延態勢仍在持續,我國外防輸入壓力持續加大,國內疫情反彈的風險始終存在。鞏固疫情防控成果,需要做好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臨床總結,對臨床救治有效的方案、方劑開展機理研究,并加快藥性研究和臨床適應癥研究。從長遠看,要探索中醫藥更好融入國家傳染病防控體系,讓中醫藥這個中華文明瑰寶發揮更大作用。一要堅持中西醫結合,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二要加強循證分析,提高精準施治能力。一方面,完善臨床科研一體化模式,以臨床為導向,突破中醫診療關鍵技術,建立中醫臨床診療數據客觀采集分析數據庫。另一方面,在強化中醫循證醫學研究的基礎上,發揮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的優勢,加強中醫藥防治流行性傳染病的研究工作,特別是加強中醫藥防治病毒性疾病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到科學分析、精準施治。三要加快構建中西醫結合的應急醫療體系。不斷提高中醫藥防病治病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在中醫藥領域建立開放、競爭、協作的機制,提高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整體能力。同時,加快構建中西醫結合的應急醫療體系,在國家各級疾病防治決策和方案制定中,更好發揮中醫專家的作用。
盧傳堅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在傳染病防治法和中醫藥法基礎上,制定實施細則,保障中醫藥學在國家傳染病防治體系中與現代醫學具有同等地位;在國家、省、地市級疾控中心專門設立中醫藥管理部門和中醫藥研究室;在全國遴選并重點建設中醫藥防治傳染病臨床定點醫療機構,國家給予重點支持;建立中醫藥傳染病研究體系,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和研究條件;優化中醫藥防治傳染病的工作預案,建立強有力的領導決策機制和專家咨詢機制。
中醫藥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
“療效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門票”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場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中國抗疫行動被譽為世界標桿,中國抗疫成效給世界帶來希望。
“中國方案”讓世界認識到,中醫藥的獨特魅力,為中醫藥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
黃璐琦認為,中醫和西醫雖屬于兩個不同的醫學體系,對健康、疾病有不同的認識角度,但是它們都基于臨床療效這一事實。屠呦呦等中國科學家發現了抗瘧藥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正是基于臨床療效這一事實,F在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103個會員國認可使用中醫針灸。為此,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了《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首次納入了起源于中醫藥的傳統醫學章節。這都充分說明了中醫藥走向世界步伐正在加快。
黃璐琦說:“當前,世界醫學知識與實踐的主流模式是以科學證據為核心的循證醫學模式,臨床證據成為評價醫學治療措施有效性、安全性的主要依據。去年3月份,中國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在中國中醫科學院揭牌成立,體現出我們拿起現代武器為中醫藥學公信力進行確認的自信和氣度。循證醫學在中國有著深厚的文化根基。把循證醫學跟中醫藥學特點有機地結合起來,并應用于臨床實踐,不僅能極大提高臨床診療水平、證明中醫藥學的價值,還為中醫藥走向國際舞臺提供了門票!
張其成認為,中醫藥走向世界應該是立體的、全方位的,首先是針灸、中藥,然后是推拿、刮痧、拔罐等非藥物療法,還有就是太極、氣功等導引術!饵S帝內經》早就說過中醫治病有六種方法,當然針灸、中藥是主導,要加強循證醫學研究,找到臨床療效的科學證據。同時還要開展非藥物療法尤其是導引方法的科學研究。中醫思維是整體的,中醫療法也是整體的,不能片面,要打組合拳。中醫原本就注重形神合一,重視情志對人體健康的作用,在走向世界的時候不要把這一特色消除了。事實證明,外國人對太極、氣功的喜愛程度是很高的。
盧傳堅認為,未來,中醫藥走向世界應當從四個方面著力:一是醫療服務層面,要促進中醫藥在國際醫療服務領域的合法應用,充分發揮其維護健康的作用。二是在科學研究層面,要用現代技術呈現中醫藥研究成果,助推中醫藥進入國際主流。三是在技術標準和管理規范層面,要把握好我們對中醫藥的話語權。四是在市場競爭層面,確保中藥在國際醫藥市場的合法地位,能參與公平競爭并受到當地法律法規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