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15日電 (記者喬業瓊) 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和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如何做好中醫藥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健康服務?如何培養新時代中醫藥人才隊伍?人民網記者就此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
滿足人們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中醫藥需求
記者: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不僅如此,在歷次重大傳染病防治工作中,中醫藥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推進衛生健康領域供給側改革方面,中醫藥的優勢在哪里?
張伯禮:在這次抗疫中,中醫藥早期介入、全程參與,在各個階段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中國抗疫的亮點。不僅如此,在日常的重大疾病、慢性病、老年病等防治中,中醫藥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并有確切的療效。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發展的戰略部署中提出,必須發揮好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發揮這三大優勢與作用,必須要以中醫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攻方向,優化要素配置和服務供給,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優化升級,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發揮獨特優勢,滿足人們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中醫藥需求。
中醫藥學的理念與現代醫學發展趨勢相同
記者:您之前講過,中醫藥學雖然古老,但它的理念、方法并不落后,現代生命科學所遇到的很多困難和挑戰,將從中醫藥學中得到啟發。請您結合具體的案例分享下中醫藥學的臨床應用成果。
張伯禮: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和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藥學雖然古老,但它在理念、方法論方面并不落后,如天人合一、整體觀念、辨證論治、養生保健、復方治療、非藥物療法等中醫基本理論,都與現代醫學發展趨勢相同,這可是二千多年前就提出的!
振興和發展中醫藥,在技術上層次上必須大膽借鑒、引進現代的科學技術為我所用。我多年前就講,將中醫藥學的原創思維與現代科技結合,就能產生原創性成果。屠呦呦從《肘后備急方》中受到啟發,帶領團隊將一種古老的中醫療法轉化為強有力的抗瘧藥物,在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用現代科技發掘中醫藥偉大寶庫的成功范例,也是中醫藥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近幾十年來,這樣的案例越來越多,今后中醫藥發展更要面向國家需求、面向臨床問題、面向生產實踐,依靠創新驅動,把中醫藥偉大寶庫“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為健康中國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中醫藥“走出去”的關鍵是對中醫藥文化與思維的認同
記者:現在我國傳統醫學的治療理念正逐漸為世界所接受,世界范圍內對中醫藥的需求也日益增長,推進中醫藥國際化發展,需要突破的重點難點是什么?
張伯禮:目前,中醫藥已經傳播到全球183個國家和地區,為滿足多元化健康需求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這些仍然不夠,中醫藥走出去仍存在一些壁壘需要突破。
中醫藥走向國際,首先是療效。目前雖然已有不少有效性證據,但高質量的研究還是比較少,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拿出高級別的證據。其次,中西方文化存在較大差異,中醫藥“走出去”的關鍵是對中醫藥文化與思維的認同。中醫講究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具有多靶點的特點,需進一步得到世界的認可。第三是提高中藥的品質,特別在規范化栽培、無公害標準、批次間一致性等方面,要努力取得進展。此外,必須加強政府間合作,為中醫藥國際化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采用談判貿易打包的方式,徹底打破政策壁壘,擴大中醫藥服務和產品的國際市場準入。
培養復合型中醫藥人才
記者:發展中醫藥事業,離不開人才隊伍的建設。如何建立符合中醫藥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加強中醫藥特色人才隊伍建設?
張伯禮:人才培養在中醫藥事業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對骨干、領軍及復合性高層次的人才培養。新時代的中醫藥人才,應掌握堅實寬厚的中醫知識、熟悉中醫臨床思維方式,具有豐富多元包括現代西醫的交叉學科知識,具有扎實的專業基本功、廣闊的國際視野、開拓的創新精神、較強的動手能力,最終成為從事臨床和科研工作的復合型中醫藥人才。
就人才培養模式來講,目前院校教育和師承教育相結合是較為成功的人才培養模式。當然還要對接需求,實現分類培養、分類評價,在這方面全國各中醫藥高校做出了諸多有益的探索與改革。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培養,要著眼于服務人類健康的全生命周期,以培養滿足健康中國建設所需要的各級各類醫學人才為目標,圍繞中醫藥人才的核心能力,打造一支中醫藥人才隊伍。雖然任重道遠,但是我們已經啟程!